Loading the content... Loading depends on your connection speed!
快速导航
更多资源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
应怀樵:“中国虚拟仪器之父”的诺贝尔情怀 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多年来,在我国科技工作的战线上,广大科技工作者正是在拼搏创新、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执着追求中实现着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应怀樵,这位享有“中国虚拟仪器之父”美誉的老科技工作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88年9月16日,应怀樵在杭州钱塘江大桥上主持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火箭激振钱塘江大桥模态试验”并获得圆满成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喜讯传遍神州大地。这是中国虚拟仪器第一次在重大工程上的成功应用,并由此引出了“变时基传递函数导纳测量方法”发明专利的创新成功,也是应教授毕业后20多年潜心钻研的丰硕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科学家 科学无国界,随着改革开放的大踏步进行,中国科学家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正日益频繁,大量中国科学家在创新智慧和专业积淀上都不输于国际上著名的专家。目前大约有300名左右的中国科学家活跃在国外的主流学术社会中,他们的许多研究成果已经被国际学术界所接受。其中,有一位极具代表性的科学家,他研精覃思、勤奋耕耘,用创新不息的智慧和前瞻的眼界,在给业界树立起价值典范的同时,也不断地将自己追寻诺贝尔奖梦想的脚步迈得更远……他就是被称为“虚拟仪器之父”的应怀樵教授。
扬民族创新之壮志 展逐梦诺奖之精神 导语:一百多年前,瑞典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创立了诺贝尔奖,用于鼓励那些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作为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科技工作者,他提出的“用软件制造仪器、用软硬件相结合”的理论和关键技术,成功打破了振动与噪声、信号处理及虚拟仪器学术领域长期被外国公司垄断的局面,让中国在该领域拥有了绝对发言权;他的“虚拟仪器”不仅给长期缺乏创新元素的国内科技界带来了无限活力,也让中国原创技术成功屹立于世界科技之林——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虚拟仪器之父”的应怀樵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