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怀樵教授的诺贝尔情结

《今日中国》2013年第11期总第62卷 2013-11-11 13:19:26 阅读次数:23103

资源下载:


摘要: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应怀樵教授一生最大的梦想是让他一生为之奋斗的“虚拟仪器”获得诺贝尔奖。当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的诺贝尔梦越来越淡然。作为一名以科技报国为己任的应怀樵,在中国虚拟仪器技术领域默默奉献,创新不止,成果斐然。申报并获得诺贝尔奖是每一位中国科学家的梦想,虽然在诺贝尔奖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应怀樵教授从不气馁,为问鼎诺贝尔奖,为使我国在“虚拟仪器”领域屹立世界科学前沿,倾其一身,奉献一生,这就是中国精神,这就是中国力量。

关键词:


文\王凤 黄鑫


     应怀樵,教授、研究员。现任北京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科技委主任,北京应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振动噪声控制、信号信息处理、测控技术、故障诊断、模态分析以及数采与信号分析仪器(虚拟仪器)研究开发工作。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应怀樵教授一生最大的梦想是让他一生为之奋斗的“虚拟仪器”获得诺贝尔奖。当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的诺贝尔梦越来越淡然。作为一名以科技报国为己任的应怀樵,在中国虚拟仪器技术领域默默奉献,创新不止,成果斐然。申报并获得诺贝尔奖是每一位中国科学家的梦想,虽然在诺贝尔奖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应怀樵教授从不气馁,为问鼎诺贝尔奖,为使我国在“虚拟仪器”领域屹立世界科学前沿,倾其一身,奉献一生,这就是中国精神,这就是中国力量。


当代“樵夫” 扎根国家科学界

应怀樵出生在浙江绍兴,这里人文底蕴深厚,他曾在蔡元培担任校长的小学里受到优良教育,并于早年受到笃信佛教的母亲熏陶,使他从小便立下了为民族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1959年,应怀樵考入浙江大学,就读于工程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不久之后,因为国家发展需要,这个班级被调整到数学力学系应用力学专业,他的人生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开始面对不同挑战;196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铁道科学院,致力于高速列车风洞课题研究,并到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实习,学习风洞测试分析技术;1965年他参与了我国西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原子弹和氢弹的核爆炸防护工程研究,学习原子弹爆炸测试技术,接触了振动噪声和频谱分析;这之后,应怀樵又学习了数字计算机和信号处理分析,专业涉及到振动和频谱分析。

应怀樵常常说自己就是一名低头砍柴的“樵夫”,五次转换专业,练就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研究多学科项目的优势,为我国后代人砍掉了科研路上的荆棘,为国家“虚拟仪器”收获了捆捆干柴,让中国的“虚拟仪器”研究如熊熊大火般燃烧在世界顶端。在他看来,为国家科学界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是这个时代赋予他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将为国家虚拟仪器的发展不遗余力。 

以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却远远落后于国外的其他国家。应怀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深知科技研发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伴随着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口号的提出,他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科研路,真正为人类带来了中国现代原创的科技发明。

应怀樵介绍说:“所谓虚拟仪器,并非是传统的仪器,它是指集数据采集和信号调理器、信号处理技术与PC机技术于一体的软件为主制造仪器。”事实上,1965年应怀樵教授参加国防核爆炸防护工程课题——地下铁道核爆炸振动噪声与动力学测试分析的研究,当他遇到地铁道床的下沉残余位移(0HZ)用硬件无法获得的难题时,就萌生了虚拟仪器的大胆构想——“用数字算法和软件取代硬件”;1973年他尝试用数字计算机的软件数字积分和数字谱DFT分析取代传统硬件模拟积分和硬件滤波的方法解决上述难题,1979年获得成功,成为虚拟仪器的最早成功范例。同年于杭州召开的国防科委核试验全国防护工程学术会上,他提出虚拟仪器的核心概念——“用软件制造仪器”,获得主持会议的中科院力学所原所长郑哲敏院士、清华大学原副院长张维院士、同济大学原校长李国豪院士的赞扬和支持,这一概念的提出,比美国NI公司提出的“软件是仪器”概念整整早7年。

2012年3月7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的答记者问中,再次强调“以科技创新驱动为主旨,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虚拟仪器正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成功的重大成果。

而早在1983年,由于无法使用磁带记录仪与信号分析仪的原因,应怀樵用身上仅有的300元钱筹建了中国东方研究所。30年来东方研究所始终坚持“创新是灵魂”的观念,同时,应怀樵还将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定为东方研究所每年一度的创新节,他希望东方所的每一个创新发明如惊蛰春雷一般,为国家带来科技的进步,为人类带来先进的技术。

在应怀樵的带领下,东方所树立了“三个提倡”:1、提倡“勤奋、创新、坚持、自强、和谐”;2、提倡“高、大、深、快”(即高度的智力追求,大胆的探索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快活的乐天主义)和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玻尔所”精神;3、提倡“坚持真理、自由讨论、互相尊重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此基础上,还发展成为涵盖精神追求、道德情操的18条336字法则及幸福六大原则的企业文化,加强了东方所的文化凝聚力。

怀着对振兴中华、造福人类的理想追求,东方研究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与全国清华、北大等各大高校的合作,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批杰出的行业高端人才,他们是虚拟仪器领域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1988年中国虚拟仪器应用于火箭激振钱塘江大桥模态实验圆满成功;1993年3月,该仪器参加北京新技术展览会,并远赴加拿大参展获一致好评;1995年用于“长三捆”火箭全箭模态实验;1996年用于神舟载人飞船移动发射平台模态实验;2004年用于航天员超重训练设备臂架系统模态分析;2007年,在第二届全国虚拟仪器学术交流会上,东方所的卓越贡献受到高度评价,应怀樵被誉为“中国虚拟仪器之父”。


身坚志强的追梦人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应怀樵的人生正是如此,已迈入古稀之年的他,经历了“3次中风、4次心梗、7次至阎王殿”的生命挑战,但面对这些险些夺命的疾病,他以超乎常人的坚定信念战胜病魔,执著奋斗在我国科研第一线,跋涉在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科学高峰上,为“虚拟仪器”的研发鞠躬尽瘁。

应怀樵的科研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他将自己的最大精力投入到虚拟仪器(VI)科学研究之中,自主创新121项新技术,攻克十大世界性难题并填补国内空白,特别是对“传递函数的测试及实时控制和反演关键技术”的成功突破,为提高虚拟仪器测量精度和范围开创了新途径,被认为“可与光纤之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高锟教授的‘光纤通信’相提并论”,使中美两国同步创造的虚拟仪器达到可问鼎诺贝尔物理奖,是具有世界性重大意义的成果。

截至目前,该成果产品累计销往2000多家用户,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打破了此类仪器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国家节省外汇数亿美元。目前,已广泛用于国防军工、航天航空等许多部门,参与完成上百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测试。若在国内全面推广,其经济价值按我国2007年仪器产值估算,按软件取代硬件30%到一半计算,将产生600亿元到1000亿元/年的巨大价值,为促进技术变革和推动新兴产业形成,造福国计民生发挥重大作用。

从1973年从事该行业以来,应怀樵始终走在国际前列,1979年他编纂的具有该领域应用成果的国内首部专著《振动测试和分析》出版发行,1982年《CZ测震仪与测震技术》出版发行,1983年出版了具有中国虚拟仪器早期构思实例框图的《波形和频谱分析与随机数据处理》,1985年提出了卡泰仪器和“把实验室拎着走”的目标,并将其变为现实。

面对日益多变的国际市场竞争,应怀樵认为中国虚拟仪器产业化道路宽广又艰辛,“达到世界普及”,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信念。凭借这种坚定的信念,应怀樵和他的虚拟仪器也必将迎来光明的前途。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中国复兴梦里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一名科学家,应怀樵时刻瞄准行业前沿,2009年又提出了“云”智慧仪器概念,即“VI+互联网+物联网+网络高性能数采仪+智能传感器+云计算”,真正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可行性目标。我们相信“云智慧时代”一旦来临,必将推动仪器领域的重大变革。开创当代仪器仪表和测试技术的暂新未来。 


艰苦执著  实现报国愿望

不管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梦想,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住自己的梦,我们就像夏日午后的阳光,普照着神州大地、折射出淋漓尽致的金丝线,温暖华夏儿女的胸怀、畅想祖国美好的明天。

2012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从此,中国诺贝尔奖不再是空无一人。但对于奋战在科研战线上的应怀樵来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他触手可及的梦想,他为实现这一梦想孜孜不倦、艰苦执著,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科研领域,是虚拟仪器研发行业的引路人、指明灯。

应怀樵说“只要技术能够不断突破,心里就是快乐的。”他津津乐道地和记者谈论中国虚拟仪器技术的现在和未来,从他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他对这份事业的热情与坚定,同时,从他的话语里,我们也听出了他对于现在还没能申报上诺贝尔奖的遗憾。

作为科学家,应怀樵取得了诸多全球领先的科学成就,2001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评为科学中国人2009年度人物;2010年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等。这么多年来,应怀樵的科技产业报国心愿从没有停止过,2013年的他已年过七旬,但为国争光,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深埋于应怀樵心中的梦想。他认为,诺贝尔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杰出的企业家,凭借巨额财富设立的诺贝尔奖成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大师,为人类科技文明进步出了不朽的贡献,因此,以中国科学家重大原创成就问鼎诺贝尔奖是他多年科学人生路的奋斗目标。

诺贝尔奖只授予在世的科学家,目前,应怀樵教授以古稀之年的多病之躯,依然奋斗在祖国科研一线。时不我待,如果报奖工作一再拖延,恐怕会错失一次中国获取诺贝尔奖的机会。在此我们呼吁国家奖励办和北京市奖励办对该项成果给予更多的关心及支持,凝聚共识,承载托付,推动成果报奖和推广应用工作,为问鼎诺贝尔奖创造有利条件,使我国在“虚拟仪器”领域屹立世界科学前沿,使“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走向全世界,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贡献力量。

一生一梦,应怀樵这一生都攀爬在自然科学的崇山峻岭之中,他用实际行动阐述自己诺贝尔奖的追梦之旅,他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品质将闪烁在科学之林。我们期待科技领域能涌现出更多如应怀樵式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进步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奋斗。



链接:应怀樵攻克的十大难题


一是基于平台式设计的DASP-VI库技术。用软件制造仪器,软硬件结合取代传统仪器,这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新路线对仪器制造业和测试技术界产生巨大影响,代表了我国在VI研发方面的最高水平。

二是变时基(VTB)传递函数(导纳)测量分析方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发明专利。已完成神舟飞船750吨移动发射平台、“长三捆”大型运载火箭、航天员超重训练机模态实验等数十项国家重点项目,效果优良。

三是高精度频率、幅值、相位和阻尼测量技术。东方所原创的YSL方法高精度“变频基”频率计和幅值计,比国外常规方法提高精度100万倍,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

四是超低频信号快速测量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五是原创倒熵熵、倒熵富、倒富熵三种倒熵谱分析方法,达到倒谱分析的国际领先水平。

六是FFT/DFT分析方法,成为目前频谱细化主要方法之一,达到国际领先。

七是振动全息AVD“一入五出”实时测试分析创新技术,原创性地提出了全程微积分方法,实现AVD“一入五出”振动全息实时动态连续测量,达到国际领先。

八是自动化模态分析方法。一般人员通过简单操作即可获得专家级的模态分析结果。

九是24位“双核”变幅基A/D高精度超量程160dB数采仪技术是国内首创,国际领先。

十是突破传递函数的测试及实时控制和反演关键技术为提高仪器测量精度和范围开辟新途径。此技术是一项世界难题,可极大扩展仪器的频率测试范围,提高测试精度,极具国际竞争力。

截止目前,该成果产品累计销往2000多家用户,经济效益超过两亿元,打破了此类仪器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国家节省外汇数亿美元。目前,已广泛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许多部门,参与完成上百项国家重大项目测试。如能在国内全面推广,其经济价值按我国2007年仪器产值估算,按软件取代硬件30%到一半计算,将产生600亿元到1000亿元/年的巨大价值,为促进技术变革和推动新兴产业形成发挥重大作用。

从1973年从事该行业以来,应怀樵始终走在国际前列,1979年他编纂的具有该领域应用成果的国内首部专著《振动测试和分析》出版发行,1982年《CZ测震仪与测振技术》出版发行,1983年出版了具有中国虚拟仪器早期构思实例框图的《波形和频谱分析与随机数据处理》,1985年提出了“把实验室拎着走”的目标,并将其变为现实。

面对日益多变的国际市场竞争,应怀樵认为中国虚拟仪器产业化道路宽广又艰辛,“达到世界普及”,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信念。凭借这种坚定的信念,应怀樵和他的虚拟仪器必将迎来光明的前途。

2013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这一时刻被人们永久铭记的主题。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中国复兴梦里不可缺少的部分,应怀樵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时刻瞄准行业前沿,2009年又提出了“云”智慧仪器概念,即“VI+互联网+物联网+网络高性能数采仪+智能传感器+云计算”,真正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可行性目标。我们相信“云智慧时代”一旦来临,必将推动仪器领域的重大变革,开创当代仪器仪表和测试技术的崭新未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题目是后人所加。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这是译文。